易永平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。推动科研院所、高校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,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,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。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是实施创新驱动引领的关键环节。这些年来,湖南培育优势产业链成效显著,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增加,“三区两山两中心”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。但产学研用融合仍面临“科技成果转化不通畅”“基础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失配”“多元创新主体利益分配不协调”等堵点和痛点,需要精准施策、奋力攻坚,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。
(资料图)
打造精准弥合产业技术鸿沟的全链条创新体系
聚焦“先手棋”,布局产业技术研发体系。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,瞄准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,以前沿技术产业化为主攻方向,前瞻性部署一批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,完善以市场需求、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。比如我省结合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需求,系统布局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重点工程,10年来实现了大型掘进机主轴、量子点激光器、航空发动机耐高温压力传感器等420多项“卡脖子”技术及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。
聚焦“最初一公里”,建立科研成果概念验证体系。科研成果概念验证,是指为处在起步阶段的科研发现提供必要的验证条件,初步彰显其潜在商业价值,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。应鼓励高校、科研院所设立概念验证中心,支持创新主体开展概念验证活动,以有效弥合早期科技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间隙。
聚焦“最后一公里”,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。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,将“研究—开发—中试—产业化”的单向链转为闭环链,推动重点产业领域项目、技术、资金、人才一体化配置,畅通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,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;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,汇聚政策咨询、研发服务、成果评价、知识产权评估、投资融资、创业孵化等专业服务机构,打造集宣传、教育、管理、培训、研究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服务矩阵,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产业的承载力和支撑力。
创设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
一方面,创设新型研发机构。全面重塑科技创新体系。首先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,完善创新产品及服务扶持政策,推动创新平台、科研项目、项目资金、创新人才等资源向企业集聚,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、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,同时充分发挥企业“出题者”作用,为高校、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创新的课题源头和要素支持;其次,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科研规划,承担开展技术研发、孵化科技企业、转化科技成果、集聚高端人才等功能,将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。最终形成以市场为主导、企业为核心、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、政府为推动、产业链为载体的“政产学研用”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,有效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竞争力。
另一方面,创新融合发展模式。近年来,随着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,逐步形成了以“项目经理制”研发模式、“联合创新中心”科研攻关机制、“专业基金”产业孵化模式、“团队控股”激励机制为典型代表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模式,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。如湖南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,实行 “揭榜挂帅”等制度,实现了科技研发与市场应用精准对接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探索多主体协同创新保障机制
一方面,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。着力破解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过程中,科研人员由于收益过低或不确定性导致“不想转、不愿转”的问题。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机制,充分体现各协同创新主体的核心能力、产生的绩效、投入的资源以及各自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,切实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活力。只有形成完善的利益分配链条,才能使目前产学研用各主体之间局部性、阶段性、偶发性的合作状态迈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状态。
另一方面,重塑信任机制。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过程中,由于信息不对称、契约合同不明确等原因,会直接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。鉴于此,各合作主体之间应牢固建立信任关系,合作前明确各方责任划分及利益需求,对于涉及保密的合作信息完善保护措施;在项目运行过程中,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、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派出代表进行监督的机制,以保障多元创新主体实现共享共赢。
(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